苏州超前布局、科学调度,从容应对“最强”梅雨季!
7月24日
《新华日报》在苏州观察版面
刊登了《大汛之下,确保城市从容应对》
介绍了面对“最强”梅雨季
苏州超前布局科学调度
从容应对严峻的防汛形势

一起来看看~
7月21日14时
气象部门正式“官宣”苏州出梅
最近两天
人们如愿看到久违的“苏州蓝”
42天时间,苏州平均梅雨量达到630.9毫米,是常年梅雨量的2.65倍,列1951年以来历史第3位,堪称近年来“最强”梅雨季。自身6轮强降雨,加上上游地区大量的客水汇聚,顶在苏州头上的“三盆水”——太湖、长江和京杭大运河情况不容乐观,重重考验接踵而至。大汛之下
苏州如何应对?
许多苏州人仍记得2016年梅雨季,太湖水位一度涨至4.88米,逼近历史最高。今年,苏州降雨量明显超过2016年,伴随着同期上游大量客水来袭,专家判断太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防汛压力。截至7月21日,太湖平均水位最高4.78米,虽连续24天超过警戒,但仍未突破2016年最高值。

雨量更大了
河湖水位却没有更高
背后得益于苏州的
科学预判和超前布局
早在4月16日,省委常委、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就专题调研检查防汛工作,强调全面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对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总体要求,面对今年复杂的防汛形势,必须见微知著、未雨绸缪,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。入梅以来,苏州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又连续多次亲自指挥防汛工作部署,做好防汛“提前量”。
未雨绸缪
方能有备无患
由于处于太湖下游,苏州城内的雨水本身并不汇入湖,但太湖泄洪的两大主要通道,却横穿这座城市,苏州成了太湖流域的防汛重点。入梅前,苏州市防办优化区域水利工程调度,实施以长江、望虞河、京杭运河、吴淞江为界的阳澄区水利工程联合调度,采用波浪式水位调控,促进河网水体有序流动,预降水位。

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、市水务局副局长陈习庆说:
数据显示,入梅以来,在流域城市通力合作下,苏州通过错峰、错时、匹配调度,统筹区域洪水和涝水外排,累计排水超过14亿立方米,是常年同期4倍,相当于排掉了太湖近三分之一的正常库容。正是由于提前腾出了“大库容”,苏州赢得防汛“主动权”。
33个水位站,13个超警戒水位……在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上,显示着全市主要站点的水情信息。实时的视频画面,让监测人员对全市情况尽在掌握之中。

大雨倾城,人们最怕“看海”。有了“智慧大脑”的系统研判,苏州基层防汛工作人员行动更加精准,尤其是防汛排涝子系统,在此次防汛指挥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让科学调度有了抓手。
“借助这套系统,市防指可据此及时掌握雨情、水情、汛情的变化,对汛情快速应对、及时预警,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汛排涝的应急响应能力。”苏州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陈尉说。

“以前都是出现积水后,我们才了解当地的信息,再派人处置抢排,现在可以提前精准锁定。”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田晨举例说,系统还可以通过算法预测某地未来降水数据,这样就可以在重点地带提前协调进驻排涝车,实现“车等雨”。
大雨之下
“智水苏州”让城市更加从容
直到出梅
苏州全市范围内接到
工地工厂进水
城市严重内涝的报告仍为“0”
城市立交无一淹水
7月21日8时,受梅雨期第六轮强降雨的影响,太湖水位飙高到4.78米,超警戒0.98米。太湖湖区,特别是13个圩区面临外洪内涝的局面,保护太湖大堤、全力排涝刻不容缓。


考验还在路上
气象专家提醒,我省虽然已经出梅,但并未“出汛”,根据7月23日8时省水利厅水情信息显示,太湖平均水位4.75米,大运河枫桥水位4.29米。苏州各水文监测点位虽有回落趋势,但仍有13个点位仍超警戒水位。
站好每一道岗
将继续成为
苏州在淡定从容中不变的坚守